眼開頭的成語大全列表
第1個字是眼的成語
首字眼的成語解釋
- 眼高手低 指要求的標準很高(甚至不切實際),但實際上自己也做不到。
- 眼觀四路,耳聽八方 形容人機智靈活,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。
- 眼花繚亂 繚亂:紛亂。看著複雜紛繁的東西而感到迷亂。也比喻事物複雜,無法辨清。
- 眼空四海 形容自高自大,什麽都看不見。
- 眼明手快 看得準,動作敏捷。
- 眼不見為淨 指心裏不以為然,但又沒有辦法,隻好撇開不管。也在懷疑儀器不幹淨時,用作自我安慰的話。
- 眼明心亮 心裏明白,眼睛雪亮。形容看問題敏銳,能辨別是非。
- 眼不見,心不煩 比喻隻要沒有看見或不在眼前,也就不會為這操心或煩惱。
- 眼觀四處,耳聽八方 形容人機智靈活,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。
- 眼花耳熱 兩眼昏眩,雙耳燥熱。形容飲酒微醉時的感覺。
- 眼笑眉飛 形容極度高興。
- 眼中拔釘 比喻除去心中最痛恨的人。
- 眼花雀亂 形容看見美色或繁複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亂。
- 眼穿腸斷 眼穿:望眼欲穿。眼欲望穿,腸欲盼斷。形容盼望、相思之極。
- 眼急手快 形容做事機警敏捷。
- 眼穿心死 眼穿:望眼欲穿;心死:心如死灰。眼睛望穿,心也死了。形容殷切的盼望落空而極度失望。
- 眼疾手快 形容做事機警敏捷。
- 眼高手生 眼界高但能力低。
- 眼尖手快 眼力好,動作快。
- 眼觀六路 眼睛看到四麵八方。形容機智靈活,遇事能多方觀察,全麵了解。
- 眼開眉展 形容極度高興。
- 眼餳耳熱 兩眼半睜半閉,朦朧而視,雙耳燥熱。形容飲酒微醉時的感覺。
- 眼饞肚飽 形容人貪心大,沒有滿足的時候。
- 眼內無珠 比喻不識貨或看不出好壞。
- 眼中釘 比喻心中最厭惡、最痛恨的人。
- 眼中有鐵 比喻軍容整肅。
- 眼花撩亂 形容看見美色或繁複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亂。
- 眼花心亂 形容心神迷惑不定。
- 眼觀六路,耳聽八方 六路:指上、下、四方;八方:指東、南、西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西北、東北。形容人機智靈活,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
- 眼不回睛 眼珠一轉不轉。形容注意力集中,看得出神
- 眼語頤指 頤指:以下巴的動向示意。用眼色或下巴的動向示意
- 眼瞎耳聾 看不見也聽不到。比喻對周圍情況完全不了解
- 眼觀鼻,鼻觀心 古代靜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。指精神集中,心不旁騖的神態
- 眼不交睫 睫:眼睫毛。眼睛一眨也不眨。形容心情不安而長夜不眠
- 眼不著砂 眼睛裏不能容一點沙子。比喻容不得看不入眼的人和事。形容對壞人壞事深惡痛絕。 宋 陳善 《捫虱新話·陶淵明不見督郵》:“ 淵明 不肯束帶見鄉裏小兒,所謂眼不著砂。”
- 眼不轉睛 睛:眼珠。眼珠一轉不轉。形容注意力集中,看得出神
- 眼不識丁 丁:表示最簡單的字。形容一個字也不認得
- 眼去眉來 形容用眉眼傳情。多指不正當地勾搭
- 眼光如豆 指目光短淺,缺乏深遠的見解
- 眼花曆亂 曆亂:不清楚,混亂。形容看見美麗、複雜的色彩或繁複的事物而感到迷亂
- 眼捷手快 眼力好,動作快。《水滸傳》第十七回:“ 何濤 自從領了這件公事,晝夜無眠,差下本管眼明手快的公人,去 黃泥岡 上往來緝捕。”《警世通言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》:“ 何立 帶了夥伴,並一班眼明手快的公人,逕到 官巷口 李 家生藥店,提捉正賊 許宣 。”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六回:“那女子眼明手快,連忙丟下杠子,拿出那把刀來往上一架。” 李劼人 《天魔舞》第十七章:“這也得眼明手快比較內行的人,才行啊!”亦作“ 眼明手捷 ”。 元 無名氏 《盆兒鬼》第三折:“想起俺少時節眼明手捷,體快身輕;到如今老了也腰曲頭低。”
- 眼明手捷 看得準,下手快。形容人反應快,動作敏捷
- 眼空一世 整個時代的人都不放在眼裏
- 眼迷心蕩 眼光迷亂,心神搖蕩。形容見到美色而不能自持的神情
- 眼約心期 期:期望。眼中意會,心中期許。指嘴上雖然沒說話,但雙方的目光交流,心意相通
眼開頭的成語接龍、出處
第一個字是眼的成語接龍
首字眼的成語出處
- 眼高手低 清 陳確《與吳仲木書》:“譬操觚家一味研窮休理,不輕下筆,終是眼高手生,鮮能入彀。”
- 眼觀四路,耳聽八方 清·文康《新兒女英雄傳》:“強盜的本領,講的是觀六路,耳聽八方。”
- 眼花繚亂 元·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一本第一折:“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曾見,隻教人眼花繚亂口難言,魂靈兒飛在半天。”
- 眼空四海 明 李贄《答耿司寇書》:“渠眼空四海,而又肯隨人腳跟走乎?”
- 眼明手快 元·無名氏《盆兒鬼》第三折:“想起俺少時節,眼明手捷,體快身輕。”
- 眼不見為淨 茹誌鵑《靜靜的產院》:“她想出去,離了這裏,眼不見為淨。”
- 眼明心亮 他眼明心亮,不會上你的當的
- 眼不見,心不煩 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二十九回:“任憑你們兩個冤家鬧上天去,我‘眼不見,心不煩’也就罷了。”
- 眼觀四處,耳聽八方 明·許仲琳《封神演義》第53回:“為將之道,身臨戰場,務要眼觀四處,耳聽八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