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開頭的成語大全列表
第1個字是三的成語
首字三的成語解釋
- 三差兩錯 比喻偶然的差錯。
- 三茶六飯 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。
- 三長兩短 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。特指人的死亡。
- 三朝元老 元老:資格最老,聲望最高的老臣。原指受三世皇帝重用的臣子。現在用來指在一個機構裏長期工作過的資格老的人。
- 三從四德 封建禮教束縛婦女的道德標準之一。
- 三寸不爛之舌 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。
- 三寸鳥,七寸嘴 比喻能說會道(多用於諷刺)。
- 三番五次 番:遍數。一再,多次。
- 三寸之舌 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。
- 三班六房 三班:指皂、壯、快班,均為差役;六房:指吏、戶、禮、兵、刑、工房,均為書辦胥吏。明、清時州縣衙門中吏役的總稱。
- 三翻四複 變化無常或反複多次。
- 三曹對案 指審問對質。
- 三分鼎足 鼎:古代炊具,三足兩耳。比喻三方分立,互相抗衡。
- 三對六麵 指有關雙方在證人或中間人在場時,辦理手續或說明情由。
- 三過其門而不入 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,後比喻熱心工作,因公忘私。
- 三墳五典 相傳為我國最早的古籍。
- 三馬同槽 隱指司馬懿父子三人將篡奪魏的政權。也泛指陰謀篡權。
- 三戶亡秦 三戶:幾戶人家;亡:滅。雖隻幾戶人家,也能滅掉秦國。比喻正義而暫時弱小的力量,有暴力的必勝信心。
- 三媒六證 舊時婚姻,由父母包辦,還必須有媒人介紹。表示鄭重其事。
- 三皇五帝 三皇:伏羲、神農、黃帝;五帝:少昊、顓頊、帝嚳、堯、舜。原為傳說中我國遠古的部落酋長。後借指遠古時代。
- 三綱五常 三綱:指君為臣綱,父為子綱,夫為妻綱;五常:指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封建禮教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範。
- 三命而俯 舊是指官職步步上升,態度也愈加謙虛。
- 三魂七魄 魂:舊指能離開人體而存在的精神;魄:舊指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。道家語,稱人身有“三魂七魄”。
- 三個臭皮匠,賽過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,有事請經過大家商量,就能商量出一個好辦法來。
- 三年化碧 指忠心不泯。
- 三更半夜 一夜分為五更,三更是午夜十二時。指深夜。
- 三年之艾 病久了才去尋找治這種病的幹艾葉。比喻凡事要平時準備,事到臨頭再想辦法就來不及。
- 三教九流 舊指宗教或學術上的各種流派。也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。
- 三姑六婆 比喻不務正業的婦女。
- 三朋四友 泛指各種朋友。
- 三街六巷 泛指大街小巷。
- 三顧茅廬 顧:拜訪;茅廬:草屋。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。比喻真心誠意,一再邀請。
- 三平二滿 比喻生活過得去,很滿足。
- 三妻四妾 妻妾眾多的意思。
- 三令五申 令:命令;申:表達,說明。多次命令和告誡。
- 三人為眾 數目達到三人即可稱為眾人,已不算少數。
- 三六九等 指等級和類別多,有種種差別。
- 三人行,必有我師 三個人一起走路,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。指應該不恥下問,虛心向別人學習。
- 三人成虎 三個人謊報城市裏有老虎,聽的人就信以為真。比喻說的人多了,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事實。
- 三十六計,走為上計 原指無力抵抗敵人,以逃走為上策。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,沒有別的好辦法,隻能出走。
- 三三兩兩 三個兩個地在一起。形容人數不多。
- 三頭兩緒 形容事務繁雜,不易弄清頭緒。
- 三十六行 舊時對各行各業的通稱。
- 三三五五 三個一群,五個一夥。
- 三頭六臂 三個腦袋,六條胳臂。原為佛家語,指佛的法相。後比喻神奇的本領。
三開頭的成語接龍、出處
第一個字是三的成語接龍
首字三的成語出處
- 三差兩錯 魏巍《東方》第四部第七章:“你要出了三差兩錯,叫小堆八在前方知道了,91短视频污下载可怎麽對得起他!”
- 三茶六飯 明 洪楩《清平山堂話本 快嘴李翠蓮記》:“做得粗,整得細,三茶六飯一時備。”
- 三長兩短 明·範文若《鴛鴦棒·恚剔》:“我還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兒,須一路尋上去,萬一有三長兩短,定要討個明白。”
- 三朝元老 《後漢書·章帝紀》:“行太尉事節鄉侯熹三世在位,為國元老。”
- 三從四德 《儀禮·喪服·子夏傳》:“婦人有三從之義,無專用之道。故未嫁從父,既嫁從夫,夫死從子。”《周禮·天官》:“九嬪掌婦學之法,以九教禦:婦德、婦言、婦容、婦功。”
- 三寸不爛之舌 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“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,強於百萬之師。”
- 三寸鳥,七寸嘴 sān cùn niǎo,qī cùn zuǐ
- 三番五次 元·鄭德輝《王粲登樓》第一折:“你將書呈三番兩次調發小生到此,蕭條旅館,個月期程,不蒙放參。”
- 三寸之舌 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“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,強於百萬之師。”